音樂反映文化(Merriam 1960),而樂器提供資訊(Hood 1982)。
當人類為了發出聲音而敲打石頭,樂器就已誕生。我們在這時空洪流中發展出上萬種樂器。然而,如今我們對樂器的想像大多僅限在鋼琴、提琴等。甚至,許多文化的傳統樂器也逐漸西化。
本課程將解剖各文化中的樂器,藉此探討殖民主義、技術進步論等思想,是如何影響樂器的設計。
1. 完成本課程,學生將了解樂器的歷史、製作方法、聲學原理。
2. 學生將能透過了解物質文化(樂器),反思殖民主義、歐洲中心論等意識形態對自身生活的影響。
3. 透過對全球化與現代性的認識,學生將對文化永續性有更具體的認識與多元的觀點。
課程時間 | 課程主題及內容說明 | 上課時數 | 授課教師 |
---|---|---|---|
113/05/06 14:00-17:00 樂器分類法、結構,與文化 |
1.透過Hornbostel-Sachs樂器分類系統來認識各民族與文化的樂器。2.唇鳴樂器(labrosones)的沿革。3.唇鳴樂器的宗教性與儀式性。 |
3 小時 |
江靖傑 |
113/05/13 14:00-17:00 樂器的人因工程 |
1.父權體制下的樂器結構發展。 2.是樂器配合人體,還是人體配合樂器? 3.課堂實作:設計一款不用手部操作的樂器。 |
3 小時 |
江靖傑 |
113/05/20 14:00-17:00 國樂器的西化過程和十二平均律 |
1.律制簡史。 2.蘇聯與近代中國歷史。 3.國共內戰:革胡與大提琴。 4.日本雅樂、唐代樂器,與現代國樂器。 |
3 小時 |
江靖傑 |
評量方式:
|
|||
教學方法:
|
請輸入您欲想查詢的關鍵字